70年滄桑巨變,70年砥礪前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幾代人艱苦創業和艱難探索,我國食品工業從傳統民生產業發展到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踐行著“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滿足城鄉居民對于安全、多樣、健康、營養、方便的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
70年來,我國食品工業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沿著時間軸線,一組組詳實的數據顯示,我國食品工業在五大階段的發展歷程中乘風破浪、精準發力。進入新時代,食品工業以“讓人民生活更美好”為使命,開啟發展新階段。
1949—1978年 新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和初級建設階段
194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食品工業基礎非常薄弱,起點低、發展緩慢,技術嚴重依賴進口,以設備引進為主,技術消化吸收水平低。當時全國食品消費仍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主要集中在初級農產品消費上,食品消費比例非常低。
1952年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僅有82.8億元,全國工業總產值349億元,食品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3.72%,體現出當時非常明顯的農業國特征。
1978年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473億元,全國工業總產值1607億元,食品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29.43%。這一階段,我國開始比較系統且穩定地發展食品工業,但由于原有基礎薄弱,增長速度平穩緩慢。
1978—1991年 改革開放的啟動和目標探索階段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確定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改革開放后,伴隨著中國社會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國的現代食品工業加大技術裝備引進和吸引投資,得到了迅猛發展。
1991年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達到2665.1億元。
1992—2002年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初步建立階段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將中國改革開放的大潮進一步推向高潮。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和基本內容。
1997年黨的十五大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放開了競爭性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民營經濟迅猛發展。
2000年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接近1萬億元大關,年均增速19.63%,總量和質量均超過了前38年的總和。
2002年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首次跨過萬億元大關,中國食品工業發展成為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產業。
2003—2012年 新世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完善階段
2005年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超過兩萬億元。
2010年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超過5萬億元。
2013年至今 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國食品工業總產值突破10萬億元。
2015年中國食品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與當年GDP增速基本持平。中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39647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35萬億元,占全國工業總收入的10.3%;食品工業總產值與農業總產值的比例達到1.1:1。食品工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基礎性、戰略性支柱產業。
2018年我國食品工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8.09萬億元,同比增長5.3%;實現利潤總額5771億元,同比增長10.8%。在這一時期,食品工業增速趨于平緩,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成為主題,開啟了由數量向質量轉變的發展新階段。(劉鑫淼 宮曉晨 郎法亞)
轉自:中國食品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