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圍繞“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寶貴遺產,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引領,統籌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探索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這也意味著,大運河保護利用進入了新的階段。
分類推進分段實施
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的大運河,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2014年,中國大運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給大運河保護帶來了新的機遇。2018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2屆大會高度評價了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綱要》以專門章節突出強調,要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突出大運河的歷史脈絡和當代價值,以此統領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并從強化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推進河道水系治理管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促進城鄉區域統籌協調、創新保護傳承利用機制等方面入手。
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說,《規劃綱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部分突出“分類推進”,注重大運河文化精神內涵的挖掘和傳承,提出要構建綜合展示體系等重要任務,推動實現大運河文化遺產科學保護和全覆蓋。河道水系治理管護部分突出“分段施策”,根據各段河道現狀提出資源優化配置任務,兼顧防洪排澇、岸線保護等要求,將逐步實現主河道全線有水。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部分突出“軟硬兼施”,一方面改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另一方面打造“千年運河”統一品牌和完善市場環境,促進形成大運河沿線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保護傳承利用機制創新部分突出“提效補弱”,從協調機制、保障機制、交流機制三方面提高工作效能、補足突出弱項。
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
總長度約3200公里,各類不可移動文物1200余處,作為中國體量、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之一,大運河保護涉及多省市區,分布著豐富的遺產類型,其保護利用面臨著諸多挑戰。在申遺成功后,大運河保護如何形成管理協調機制,成為社會關注問題。
《規劃綱要》明確,要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協調機制,負責統一指導和統籌協調《規劃綱要》實施,審議重大政策、重大問題和年度工作安排,協調跨地區跨部門重大事項,督促檢查重要工作落實情況。相關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快制定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等4個專項規劃,大運河沿線8省(市)要抓緊制定出臺本地區的實施規劃。
讓大運河發揮生命力
汲取現代表現元素,講述中國大運河開鑿、繁榮的故事,杭州歌劇舞劇院圍繞運河創作了舞蹈劇場《遇見大運河》,在中國大運河、法國米迪運河、德國基爾運河、埃及蘇伊士運河、希臘科林斯運河等巡演150場,傳播中國大運河文化。
日前,各地紛紛展開實踐和探索,將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引向深入。江蘇省近年來大力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立了省級、地市級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機構,提升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研究能力,深挖大運河文化遺產內涵,將傳承保護和開發利用并舉,實施一批重點文物保護修繕和環境整治工程,加強大運河遺產與周邊環境風貌、文化生態的整體性保護。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開展了一系列大運河國際研討、宣傳推介活動。
杭州市圍繞“保護、傳承、利用”,加強對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生態的保護,講好“運河故事”,提升綜合展示水平,統籌開發運河文化價值,加快運河二通道等工程建設,提升運河基礎功能,增強文化帶輻射效應。
北京市開展新八里橋建設立項、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編制規劃、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等,在大運河文保騰退、文保修復、文化設施、生態建設以及歷史風貌五大方面工作取得進展。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725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