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機鈑金工陳炳東:30多年破解300多項技術難關

      飛機鈑金工陳炳東:30多年破解300多項技術難關

      從普通的飛機鈑金工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技術能手,30多年來航空工業哈飛職工陳炳東靠著一身鉆勁,帶頭解決300多項技術難題,節約資金逾1400萬元。
      2018-08-16
    • 福耀集團曹德旺:制造業的成功少不了時間沉淀

      怎么領悟儒家“仁義禮智信”的真諦?有些人付諸畢生精力仍困惑心底,有些人則是“心若菩提”并為之奮斗一生。福耀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曹德旺是后者,福耀因此也形成了“以仁義為本”的管理文化。
      2018-08-14
    • 魯南制藥張貴民:差異化用藥需求是企業研發的"指揮棒"

      “魯南制藥在研發上堅持‘保持化學制藥優勢、大力發展中藥、做強生物制藥’,這不僅是為保持企業競爭力,本質上是想滿足患者差異化的用藥需求。”魯南制藥董事長張貴民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介紹了企業研發布局的內在邏輯。
      2018-08-10
    • 車輪CEO吳峰:汽車生活行業的探索者

      從2012年創立,僅僅6年時間,專注于汽車生活服務領域的移動互聯網公司車輪就做到了擁有2 5億精準用戶,日活躍用戶600萬,月活躍用戶3600萬。并且,已經完成C+輪融資的車輪,估值已經超過20億元。在互聯網創業已經堪稱紅海的當...
      2018-08-08
    • 宋志平:中國建材的華麗轉型

      如果把占據行業內最強勢地位、獲得最高市場占有率、最佳盈利表現作為衡量一家企業成功的標準,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建材)做到了。
      2018-08-08
    • 楊曉明:打破國外專利封鎖 開辟薄膜復合材料新天地

      在國內,我發現很多領域都是國外企業在主導技術。我希望在自己這個領域有朝一日能突破國外的專利封鎖,做技術的先行者和標準的制定者。——浙江歐仁新材料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楊曉明
      2018-08-06
    • 郭晉龍:登上國家科技最高領獎臺的鐵路工人

      郭晉龍:登上國家科技最高領獎臺的鐵路工人

      30年前因為修不好設備被車間主任踢屁股的年輕電工,30年后成為登上國家科技最高領獎臺的首位鐵路工人。從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電工成長為發明無數的“土專家”,郭晉龍說:“只有不斷地學習,在學中干、在干中學,擁有知識和技能...
      2018-08-02
    • 中汽中心于凱:建設汽車工程數據強國

       “未來衡量汽車產業綜合競爭力的核心指標之一就是數據,尤其是支撐研發的工程數據體系是否健全和完善,是決定一個國家汽車產業整體實力強弱的重要因素。”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汽中心”)董事長、黨委...
      2018-07-30
    • 中國路橋盧山:中國鐵路“走出去”的肯尼亞樣本

      從廣袤的東非大草原到印度洋畔起伏的丘陵,從氣候舒適的東非高原到四季炎熱的海濱,蒙內鐵路列車載著包括肯尼亞民眾在內的各國旅客每日準時往返于兩個風格迥異的城市。沿途是大自然的美景,草原上的動物和肯尼亞居民面對疾馳的...
      2018-07-26
    • 航天科工高紅衛:走中國特色工業互聯網道路

      航天科工高紅衛:走中國特色工業互聯網道路

      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已圓滿閉幕,本屆數博會的主題是“數化萬物 智在融合”。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高紅衛在數博會“工業互聯網”高端對話中,發表題為“走中國特色工業互聯網道路”的專題演講。
      2018-07-23
    • “技術天才”張宏鑫:用核心科技撐起夢想反哺社會

      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中,用一句“芝麻開門”的暗語就開啟寶庫之門的場景在生活中上演,“芝麻開門術”成了小區鄰里的“獨特一景”。“真正開門的并非暗語,而是主人的面容。”張宏鑫告訴記者,而他也正是這個智能系統的發明者。
      2018-07-19
    • 電氣“華佗”李剛:百項技改創新打造中國制造“亮麗名片”

      28年前,還是毛頭小伙子的李剛進入“大無縫”——天津鋼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為一名一線電氣維修工。時光荏苒,如今被譽為電氣“華佗”的他,是這家世界單廠規模最大無縫鋼管制造企業的技術骨干,先后帶領同事們完成了100多...
      2018-07-17
    • “船王”任元林:世界造船業有了“中國隆起帶”

      江蘇揚子江船業集團董事長任元林表示,我國經濟已逐步進入深度調整期,發展的不確定性加大。造船業作為典型的傳統制造業,要實現穩步發展,應從發展質量、智能制造、混合所有制等方面,立體式打造產業生態鏈。
      2018-07-13
    • 任正非:華為每年有30億~40億美元用于基礎研究

      任正非表示,我們要加強基礎研究的投資,希望用于基礎研究的費用從每年總研發費用150億~200億美金中劃出更多的一塊來,例如20%~30%,這樣每年就有30億~40億美金作為基礎研究投入。
      2018-07-10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